一個比較基本的建議,就是使那個角色不如他表面看起來那樣,這對玩家角色與非玩家角色來說都有效。我們可以突顯角色的某一面使他看起來很突出,但那還不夠。就好像斐琳雖然有趣,但她的深度不夠,相較之下,諾翡安徘徊於「有趣」與「正經」間的掙扎,還有造成其個性的理由,就讓她看起來比較有深度。
這邊舉個「表裡不一」的角色,著名的同人遊戲ひぐらしのなく頃に的レナ(竜宮礼奈)。レナ這個角色有三層:
- 第一層:容易害羞、臉紅,容易為可愛的事物衝動,看起來只是普通的萌角色。雖然是善解人意的角色,但不像能透視人心。
- 第二層:精明、穩重、洞察力高、極為體貼。在綿流篇中,她從一些跡象看出兇手,在圭一自責不已時適時地打他一巴掌,把他從自責感中釋放。明明知道兇手是誰,但為了友情卻隱忍不說,直到圭一願意面對事實,而且面對兇手時有著絕不退讓的氣勢,保護了完全無法坦然面對的圭一。這一層跟第一層完全不同,但不是沒有端倪可循。
- 第三層,現實主義、行動力強、意志堅定。在祟殺篇中,她為了保護魅音而當著圭一的面把桌子推倒大聲警告他不要太過份。在罪滅篇中,對黑道幹部毫不退縮地逼問。這個看起來和第一層完全相反的性格,其實是透過一個背景將之連結在一起的。因為曾經遭遇過不幸,所以無論如何都要保護自己擁有的幸福,不擇手段,但也因為經歷過不幸,所以有著幸福總有一天會再度結束的覺悟。這個覺悟使她變成一個不存在美好幻想的少女,同時為了把握終有結束之日的幸福而努力地享受幸福,在人前保持著一副快樂的樣子,也努力維持著對大家而言的幸福。
從這邊可以看到,這個角色有背景去培養動機,並連結起複雜的性格,這樣深度就在多個層次中展現出來了。
你可能會說,只要讓角色有足夠的背景說明他個性的由來,不就夠有深度了?可能會,也可能不夠。但讓角色的表面與內在看起來不一樣有個好處,那就是他的故事線是動態的,因為有看起來不同的層次可供劇情推進。如果有個人乍看來之下很令人討厭,而我們從某處知道他為何這麼討厭,但事實他就是個這麼討厭的人沒錯,那他的推展也就到此為止了。
但如果我們得到了他其實不這麼討厭,或他有令人同情的地方,或我們猜測他還有良知,那透過這個重新認識他,我們就容易在心中建立一個更有空間感的形象。請容我作一個不怎麼精準的例子,不過我們可以這樣想。如果一個人的性格與性格的背景是兩張紙,那麼當兩張看起來很像時,它們就是看起來很近,無法增加什麼厚度。但如果兩張看起來差很多,那它們的距離就會拉遠,而這段空間,就是我們可以利用、認識的部分。
而且就劇情的推展來說,一個人看起來是那樣,到我們重新認識他,中間勢必有某些轉折,這些轉折跟角色結合在一起是可以讓角色、情節彼此增加魅力的。而且中間有轉折,就是有時間感,這樣的時間感才能讓角色背景成為角色故事。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其故事線是動態的。
像是流浪的騎士團中,哈雷.基薩斯看起來一直是個溫良敦厚的樹民,但在他和若雨被騎士團抓走那一段,花雪忽然提到了他的覺悟,這跟表面上的他看起來不一樣,甚至令團員感到突兀,覺得他怎麼可能是這種人?但在若雨路線,他說出了自己的過去,而這個過去有說服力,能說服別人他為何會有這種覺悟。而且透過這種重新認識,他的角色深度增加了,對團員來說他也更親切了。
所以,讓角色表面看起來和實際不同,會給故事帶來許多好處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不能太多、太過。不只是這個方法,任何角色、情節的處理都是如此,因為當任何事出現太多次都會讓人疲乏,帶團者對此必須好好掌握。
[觀點]如何建立深層人物(二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